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频道 > 热搜鲜 >

住在巴黎百岁马纪樵夫人的中国故事

导读 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上世纪中法关系“破冰先锋”,她的事业曾被巴金誉为“人民友谊的事业” 百岁马纪樵夫人和她的中国故事本报记者乔本孝 孙鑫晶 今年3月,住在巴黎的埃莱娜·马纪樵迎来百岁大寿。家人们在同一张贺卡上写满祝福,只有一个男孩…

 住在巴黎百岁马纪樵夫人的中国故事



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
上世纪中法关系“破冰先锋”,她的事业曾被巴金誉为“人民友谊的事业”
百岁马纪樵夫人和她的中国故事本报记者乔本孝 孙鑫晶
今年3月,住在巴黎的埃莱娜·马纪樵迎来百岁大寿。家人们在同一张贺卡上写满祝福,只有一个男孩用的是汉语:“生日快乐,海伦。奥古斯丁。”这位名叫奥古斯丁的男孩今年14岁,在学校选修中文。家住法国外省的他,难得去看望姑祖母时,有关中国的故事总是问个不停。有一次他问:人民公社是什么?
“这时候,我就从土地改革说起,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近日,马纪樵夫人在家中向记者讲述。1959年至1965年,她和先生约瑟夫·马纪樵在中国外交学院教书,返回法国后曾任战后法国首个对华友好团体——法中友好协会(以下称法中友协)负责人。她还是农村经济学家,曾深入考察过中国农村并出版专著。不曾上锁的教师宿舍门
马纪樵夫人回忆,当年中国招聘法语教师时,马纪樵先生在写中国铁路史的博士论文,有心到中国实地研究。当时中法两国还没有建交,夫妇二人要到瑞士伯尔尼的中国使馆办理应聘等手续。起初,马纪樵夫人是以教师配偶的身份随任的。“到中国后不久,同事们对我说,既然您也有高等学位,为什么不教书呢?”马纪樵夫人说:“要能工作当然最好,我也不喜欢闲着,我是职业女性。”
1959年到1965年,马纪樵夫妇在外交学院教了6年法语。在他们之前,学院的法语外教是苏联专家,教学材料主要是官方文件的法文译本,译文质量很一般。“这样学生是走不了太远的。”二人开始从零编写最基础的课文。“一篇教现在时,一篇教未完成过去时……中国同事也认为这样教效果很好。”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