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轻医美”问题不轻,监管应加强
商俊/田果
商俊 田果
近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动下,“轻医美”成为拉动医美市场增长的生力军。其市场占比快速提升,保持着每年20%以上的规模增长。
所谓“轻医美”,是近年来新兴的医美类型,一般认为是通过非手术医学手段实现紧肤除皱、面部年轻化、瘦身美体等。具体如水光针、光子嫩肤、超声炮、点阵、微针等都是常见的“轻医美”项目。由于恢复期更短、价格相对低廉,“轻医美”吸引着众多消费者。但相关医疗纠纷也频频发生,如打水光针导致溃烂、做光子嫩肤出现皮肤过敏、违规使用妆字号产品等,“轻医美”消费逐渐成为医美“重灾区”。
目前,法律法规并没有针对“轻医美”作出清晰界定,容易引发以下问题:
一是消费者认知存在误区。在社交平台、短视频App铺天盖地的“假期变美”推广下,在“无痛、微创、见效快”等广告的吸引下,不少消费者忽视了“轻医美”本质上也是医疗美容,缺少警惕意识。因为没有强制规定,一些消费者“轻医美”术前未与机构签订合同,导致维权举证难、鉴定难。
二是滋生非法行医行为。一些生活美容机构巧借消费者对“轻医美”的模糊认知,在证照不全的情况下非法行医,或是使用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等的人员开展医美活动。
三是分级分类标准有待完善。原国家卫生部于2009年发布了《医疗美容分级管理目录》,但该分级管理目录就划分了64个项目,滞后于医疗美容和整形外科的快速发展,对于一些手术没有根据风险程度的手术方式进行细分。
医美市场潜力巨大,“轻医美”问题不轻,有关部门应提前介入,加强行业监管。因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对于“轻医美”这一尚未在立法和监管中明确界定的概念,通过出台行业管理指导意见等方式予以明晰,规范医美行业中的灰色地带,提升行业发展整体水平;应紧跟医美领域最新发展,结合实际执法情况,不断完善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为执法人员提供监管依据支撑。
二、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术前与医美机构签订消费服务合同,主动索取药品信息及溯源,事先明晰医疗流程等。同时,结合大数据分析,建立优质医美机构“白名单”和违法医美机构“黑名单”,及时在医疗卫生监督平台公示。
三、开展多方联动监管。开展“轻医美”行业专项整治工作,针对执业主体资质、器械药品使用、操作流程规范、广告宣传等方面重点加强监管,推动医美机构依法诚信经营,逐步杜绝违法违规医美活动;同时要倡导在生活美容机构张贴“不得提供医疗美容服务”等警示语,引导它们不得违法或者变相从事医美活动。对发现涉嫌“无证无照”从事医疗美容活动的,按照《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予以处置。
(该人民建议由“长宁区人民建议征集办”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