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作业后意外“瘫了”!医院多学科协作帮助男子重新站立
记者刁明杰
男子长期从事海下潜水捕鱼工作,近日,在潜水作业时设备突发故障后被迫上岸。出水后男子感觉双腿无力,后又逐渐出现排尿困难,需要借助轮椅才能行动。经诊断,男子得了“减压病”且造成了脊髓损伤,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多学科协作,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男子重新站了起来。
35岁的罗先生长期从事海下潜水捕鱼工作,平时身体一直不错。近日,在一次潜水捕捞时,他潜至水深20多米(水下压力相当于3.06个大气压)处捕鱼一段时间后,潜水设备突然发生故障,被迫上岸。罗先生潜出水面用了不到1分钟,可出水20分钟后,罗先生就感觉胸背发紧、剑突以下身体麻木,双下肢无力,后又逐渐出现排尿困难。意识到情况不好,罗先生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并进行了一次超高压治疗。出舱后,罗先生感觉效果不是十分显著,遂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了青滨附院高压氧科。
高压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新乐接诊后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病史及诊疗经过。王新乐副主任医师为其查体后发现,罗先生右下肢肌力1级,肌肉仅能抽动,左下肢体肌力2级,剑突以下感觉减退,诊断为“减压病”,随后立即给予单独开舱超高压力(2.95ATA)高压氧治疗。
治疗后,罗先生自觉症状有所好转,但仍未完全消失。王新乐副主任医师凭借丰富的神经内科及高压氧治疗经验,综合判断其可能存在脊髓损伤的情况,即通常所说的“脊髓型减压病”。
为了避免患者因治疗不及时留下后遗症,王新乐副主任医师耐心向病家属交代了患者病情后建议其住院进行系统治疗。入院后,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高焕民与高压氧科王新乐主任共同研究了病情。高焕民主任医师亲自带领科室医师团队第一时间进行了详尽的病历讨论并制定了减轻脊髓水肿、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方案。高压氧科王新乐副主任医师也带领团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周密的高压氧治疗方案。与此同时,放射科负责人、主任医师潘高争也受邀为患者进行会诊,以便详细了解其脊髓损伤的程度,更好地指导治疗。其间,主管大夫郭巧珍一边注意罗先生的病情变化,一边不停安慰患者和家属,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在神经内科和高压氧科的共同努力下,罗先生的肢体情况一天天好转,出院前夕其右下肢肌力恢复到4级,左下肢肌力4+级,麻木和排尿困难症状也有了明显好转,可以脱离轮椅自主行走。
“减压病”是潜水及沉箱作业减压不当所导致的疾病,其机制是气体随着压力的增高,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增大,当达到较高的压力时,呼吸气体中的氮气,会更多地溶解在血液中,直到达到新的平衡,此过程为“氮气的饱和”过程,此时,相对于常压状态,进入人体内的氮气已经处于“过饱和”状态;当从高压力进入低压力环境时,氮气便会从血液中析出,此过程称为氮气的脱饱和过程,氮气的脱饱和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从血液及组织中排出。
如果从很高压力的环境快速进入低压力环境时,析出的氮气会形成气泡,进入血液或组织中,导致症状,即“减压病”。“减压病”重症患者往往伴随中枢及脊髓等神经损伤,出现截瘫及相应症状,称为“脊髓型减压病”。
专家表示,“减压病”是急症,发病后第一时间的高压力或高压氧治疗是特效治疗方法,必要时需接受神经内科等综合治疗。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