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乡村振兴成效明显但仍要补短板
殷欧
殷欧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上海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点工作,上海在人居环境治理、乡村风貌保护、生态价值转化等事关美丽乡村建设品质的关键领域成效明显,但仍有短板。
人居环境治理方面,虽有亮点,但政策协同力度还不够大。涉农区和各镇实施政策力度不均,未能“点、线、面”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治理,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两类示范村投资维护成本偏高,与周边村村容村貌区别明显,一般村村民强烈期盼示范村辐射带动。村民相对集中居住难点多,包括相对集中居住选址难、村庄规划调整难、公共服务配套难、资金投入平衡难等。
乡村风貌保护方面,虽有突破,但乡村规划水平还不够高。村庄规划存在重绿化景观、轻人文景观,重商业植入、轻风貌保护等问题。村庄传统特色缺失,一些乡村苛求外立面整齐划一,乡村民宿机械套用网红模板,导致造景同质化、人工痕迹重。
生态价值转化方面,虽有探索,但转化方向路径还不够清晰。稻田、林地、水源地等生态资源的碳汇功能尚未得到科学评价,生态价值溢价效应不够明显。乡村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态产品交易体系不完善。生态价值赋能产业融合不充分,一些地方不重视乡村生态资源的市场潜力,缺乏支持稻作文化、林下经济赋能休闲农旅的专项规划和政策。
对此建议:一是强化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协同。健全人居环境治理维护长效机制,明确实施主体、资金来源、监管措施,用“以工代赈”和乡风文明“积分制”等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管护的积极性。结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带动区域内村容村貌连片提升,把示范村的“盆景”变成更多村民受益的“风景”。切实保护村民居住权益,完善撤并村和保留村村民建房的分类指导政策,积极稳步推进村民相对集中居住。
二是提高郊野单元村庄规划水平。优化规划理念,尊重枕水而居、以水兴村的江南水乡自然肌理,突出水乡元素。营造富有意境、一村一品的特色民宿和文创空间,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创业村民参与其中。
三是大力推动乡村生态价值转化。探索建立乡村生态资产核算和评估机制,优先将稻田、林地、水源地等生态资源纳入我市碳普惠体系,变生态“高颜值”为资产“高净值”。依托高标准农田探索耕种体验、农业节庆项目,把水稻田、油菜花田打造成网红打卡点,让种植户增加收益。发展林下经济,支持在涵养林探索林下种菇、养殖等。通过“点状供地”,赋能乡村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康养等融合发展,使乡村“美丽生态”跃升为“美丽经济”。(作者系市政协委员)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