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频道 > 热搜鲜 >

宜兴市:乡村振兴的典范之路

导读 本文转自: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刘欣 宜兴市是江苏省“南大门”、沪宁杭几何中心,市域面积19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30万人,是著名的“中国陶都”,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十强。2022年10月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以来,宜兴市坚…

宜兴市:乡村振兴的典范之路



本文转自: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刘欣
宜兴市是江苏省“南大门”、沪宁杭几何中心,市域面积19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30万人,是著名的“中国陶都”,位列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前十强。2022年10月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以来,宜兴市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释放县域范围的集成创新效应,走出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
宜兴市坚持高位统筹、全域推动、协同推进,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宜兴构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6位分管市领导各牵头一个专项工作组、41个部门单位联动”的组织体系。健全市统筹协调、镇组织实施、村具体落实的工作体系。2023年,宜兴出台《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宜兴市高质量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建立月通报、季评估、年考核、任务书、项目库等制度,用好随机抽查、现场督导、红黑榜等方式,狠促任务落实。
同时,宜兴坚持产业融合,构建城乡贯通的产业链条。构建了“五级联动”现代农业园区体系,建成1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市级科技园、10个镇级产业园、98个村级特色园。形成稻米、蔬菜、水产、茶叶、紫砂、竹制品加工、休闲农业7个10亿元级特色产业。创新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全域建设镇村联合发展平台,以产业和项目为抓手,通过平台公司建强基础设施,新型经营主体自主经营,拓展村级经济增长路径,村均可分配收入近600万元。
宜兴还推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加快彰显美丽乡村新模样。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点培育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推进城乡协同,率先实现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绿化、管理“七个城乡一体化”。全域实施城乡教育集团化办学和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便民服务站“三中心两站”一体构建、全域覆盖。
此外,宜兴推进城乡全要素融合,整合人才、土地和金融等资源。实施“陶都英才”计划。用好“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机制,引进专业人才127名,培育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三带”乡土人才108人。深化“宜兴地改”行动。编制镇村规划,腾释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完成42宗、2073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增收5.6亿元。累计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3万亩、腾退低效用地1万亩,安排15%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用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多元投入”机制。整合47.5亿元各级财政资金,采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等模式,撬动276亿元社会资本投入示范创建,在苏南地区首创“整村授信”模式,做到“无抵押、纯信用、便捷化”放款,累计为18.15万农户预授信240亿元。
宜兴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宜兴市将锚定“率先创建成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奋力书写宜兴乡村振兴“走在前、做示范”的崭新答卷。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