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李刚
近日,白云树洞社会心理公益团接到一名高三学生丽丽来访咨询,她从小到大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备受身边人的肯定,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但自从升入高一以来,她发现自己即使非常努力,也难以保持过往的优秀,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高三临近开学,她开始失眠,一想到要回学校就坐立不安、焦虑,与家人之间的争吵也变多了。对此,丽丽感到非常苦恼,甚至跟家人提出想要休学一段时间。丽丽亲戚了解到白云区的镇街社会心理服务站可以提供咨询后,带其到三元里街社会心理服务站进行咨询。经过心理咨询师曾汇晶的心理干预后,丽丽情绪有所缓解,已顺利返校,并发展出一些弹性的问题解决方法。
寻找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主因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导致丽丽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包括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个人意志力薄弱、个性敏感。其中,家庭教育方式起着主导的因素。
原来,丽丽父母对其在学业上有很高的期待,每科成绩都给其制定了“底线”,小时候对其采取“打击式”教育,不管其取得多好的成绩,父母只是让她继续努力。当其成绩未达预期时,父母会跟她说很多道理,高压之下导致其焦虑倍增。但是这几年,父母对其教育方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对其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丽丽感觉父母对其不信任了。
与此同时,对于学习上的起伏和父母期望的变化,丽丽归因于自己不行、自己不如别人,过度关注于自己身上负面的部分,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在面对一些负面评价时不能很好地调整,日常缺乏一些应对的方式,或采取回避方式来应对。此外,丽丽个性敏感,追求完美,在做事前会考虑很多,预设很多困难,导致行动力不足。
干预介入: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激发学习动机
针对丽丽当前的状态以及对自我学习有着较高期待,心理咨询师决定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她调整状态,激发其积极的学习动机。
首先,面对丽丽对学习能否保持优秀的成绩感到有压力、对父母及自我的期待感到“无力”的现状,咨询师与其一起分析当前的学习态度、情绪,并制定改变目标:改善厌学情绪及行为,学习制定目标,提高学习动力和信心,从而让其明晰期待。
其次,面对丽丽存在的“成绩定成败”“表现优秀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等非理性信念,咨询师正常化其对于成绩的“在意”,引导丽丽看到其认知的非理性部分,探讨学习的认知——为何而学、学习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启发其对学习的本质进行思考,通过认识的调整来提高自信,激发其学习的动机。
厌学问题与环境息息相关,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皆会影响个案的状态。咨询师经丽丽同意后,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家长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方式方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反思。咨询师从专业角度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丽丽当前的心理状态,形成家庭联盟,制定循序渐进的改变计划,指导家长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包括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学习之外的方面多给孩子肯定;调整对孩子学习的期待,与孩子共同制定学习成绩目标;每天与孩子沟通15分钟,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评判但积极回应。通过家庭联动,实现家长与孩子携手共进。
目前,白云区实现了24个镇街第三方社会心理专业化服务全覆盖,中小学校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有率达100%,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达100%。。随着今年7月白云树洞微信小程序的上线,以及白云树洞社会心理公益团的组建,白云区构建起“线上发布心声及专业心理疏导+线下镇街社会心理服务站心理疏导及危机干预”的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广泛宣传各级心理援助资源,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寻求心理帮助,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