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只要是组织交给的任务,纵使艰难险阻,也要奋力而为,这是作为一名党员最基本的责任。——胡计高
本报记者 颉亚珍 通讯员 赵渊青
胡计高没有想到,干了十几年的工程,突然有一天会转行干农业。“刚开始我心里真是一点没有底,中非合作最大的农场、3万多亩田地啊,干不好,种不出粮食,不仅会影响中企在当地的声誉,还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吃饭问题。”
2017年9月,中铁二十局与中非基金签订了莫桑比克赛赛地区中非农业合作项目的委托管理协议。由于前期参与了该项目的考察,胡计高受委派负责管理,不懂农业的他着实捏着一把汗。
但他没有退缩,带着十几名管理人员义无反顾进入现场。成立组织机构、建立制度体系、完成人员配置等都进行得很顺利,面对开荒胡计高却傻眼了——近两米高的杂草覆盖了整个农田,人走进去根本看不见头。“试过人工割草,但是进度太慢,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试过火烧,但只能在晨露退去之后和晚露上来之前进行,时间有限,根本完不成开荒任务。”眼看就要错过最佳种植时间,胡计高心急如焚。
“那段时间,我们把农田当成了家,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面讨论研究,向有经验的农业专家请教,试验各种方法,后来通过重新设置收割机才最终解决了这一大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从入场到开荒,胡计高团队仅用45天就完成了1.7万亩地的开荒复垦工作,胡计高也从一名工程建筑工程师转变为农业种植能手。
此后半年,秧苗初现,稻谷抽穗,稻谷成熟,中非赛赛农业项目走上正轨。
项目采用“公司+小农户”合作种植模式,在胡计高团队的带领下,当地农户的种植产量从原来的2.5吨/公顷提高到6吨-8吨/公顷。为了让更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种植,真正享受到项目红利,胡计高经常带着项目种植的大米,走进农户家里讲解合作模式,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并信任项目。从2017年到2021年,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的种植面积从最初0.6万亩扩大到3.59万亩,稻谷总产量从0.2万吨上升到1.68万吨,当地的合作种植户从几户、几十户增加到500多户。
胡计高说:“种植水稻这几年,最让我感动的,不是粮仓里堆积了多少万吨的稻谷,而是合作种植户拿到粮食款时露出的幸福笑容,是看到当地农民因为吃上了饭向中国人竖起大拇指的情景。”
中非赛赛农业合作项目是目前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如果一直沿用人工播种、普通农机操作等方式,水稻种植面积将不会得到最大化合理利用。为进一步提升种植效益,胡计高带领团队不断研究农业技术,引用国内先进设备,让万亩良田在科学技术的赋能下焕然一新。“我们总结了之前的种植经验,提前播种,采用了新的旱直播技术等多种播种模式,加上无人机喷洒农药等农业现代化技术的运用,种植速度及幼苗成活率、田间管理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因为新技术新设备的加入,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项目在修复上一季3.7万亩农田的基础上,新增复垦农田3000亩,水稻种植总面积突破4万亩。
几年来,胡计高养成了一个习惯,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到田间走一走,“看着农业园尽头的袅袅炊烟,闻着稻田里发出的阵阵稻香,心里就觉得安稳踏实。”如今,被时任莫桑比克总统格布扎取名“好味道”的大米已经成为莫桑比克家喻户晓的品牌。“当眺望着辽阔的农田时,越发觉得坚守在这片土地上,守望着一季又一季稻谷的成熟,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情。”胡计高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