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11月12日电 题:草原增绿、牧民增收——甘肃玛曲探索高原畜牧新业态
新华社记者贾钊、文静、宋佳
初冬,广袤的玛曲草原静谧一片。远处雪山连绵,在湛蓝天空中勾勒出银边。原本东去的清澈黄河蜿蜒流淌,在这里掉头复向西北,画出绵延数百公里的第一弯。坐落在草原上的玛曲县马场畜牧产业养殖基地内,负责人旦增久美正忙着给牦牛补饲。
养殖基地内,现代化牛棚、育肥间、恒温水槽等设备一应俱全。“这是今年最后一批待出栏的牦牛。下个月,我准备再购入一批牦牛补饲,等年关、行情好的时候出栏,能卖个好价钱!”旦增久美说。
此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马场畜牧产业养殖基地。(无人机照片)(受访者供图)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玛曲是藏语中“黄河”之意。玛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独特的生态地位,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占地560多万亩的玛曲湿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高寒沼泽湿地之一,被誉为“黄河之肾”。
旦增久美是玛曲县赛祥村的村民,家里世代放牧。“以前家家户户养牛羊,大多数村民的草场在湿地保护区内。靠天养畜的传统方式不仅破坏生态,草场质量下降,牛羊生长慢,也卖不出好价钱。”他说。
玛曲县平均海拔在3300米以上,由于过度放牧等原因,当地一度面临草原沙化退化、草畜不平衡等问题。
多年来,甘肃省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等治理工程,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数据显示,自2011年起,玛曲县累计核减超载牲畜110余万个羊单位,实施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的草场面积达1280多万亩,兑现草原生态奖补资金超4.5亿元。
玛曲县通过轮牧、休牧等方式推行草畜平衡,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探索高原畜牧新业态。玛曲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东知布介绍,玛曲县重点打造半舍饲现代化养殖的“万头牦牛”“万只藏羊”养殖基地,推行“舍饲半舍饲”和“补饲”的科学养殖模式,引导牧民转变传统低产的放牧方式。
“现代化养殖对草原破坏小,还能有效缓解牛羊集中出栏压价的问题,实现草原增绿、牧民增收。”东知布说。
旦增久美的养殖基地是玛曲第一家半舍饲养殖牦牛的企业,由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能容纳近万头牦牛冬春补饲、夏秋放牧,分群养殖。企业还带动当地4个家庭牧场和2家合作社采用这种模式。“现代化的养殖方式不仅有利于生态修复,还提升了牦牛的繁育率。”他说,以前牦牛2至3年产1次,如今1年1产。
在养殖基地附近的一家牧民合作社,来自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草地与牦牛实验室的博士后景小平正在和几名研究生一起为牦牛投喂精准配比的饲料。今年7月开始,该团队驻扎在草原,针对玛曲的合作社、牧户、养殖场等不同饲养模式,优化饲料配方和饲养技术,降低养殖成本。
兰州大学生态学院博士后景小平(右一)和团队人员正在为牦牛配比饲料。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