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浙江罐头杀出“回马枪”
巩持平
本报记者 巩持平
橘子罐头是很多人的甜蜜回忆,不过一直伴随着超量防腐剂、坏果做罐头、放久不新鲜等争议,再加上不少罐头不能直接看到内容物,消费者害怕上当受骗,国内市场对水果罐头始终不太欢迎。
“罐头之所以能较长时间保藏食物而不变质,完全得益于密封的容器、卫生的生产环境及严格的杀菌程序,压根不需要任何防腐剂。”台州一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罐”)总经理黄洪舸说。
近两年,水果罐头才“火”了一把。北方消费者偏爱黄桃罐头,南方消费者喜欢橘子罐头,销售异常火爆时,很多罐头企业连打包材料都供应不上。这几天,又到罐头生产旺季,黄洪舸每天脚不沾地,忙着接待各路采购商。
直到此时,人们才发现,重获宠爱的水果罐头,早在海外市场赢得一席之地——我国橘子罐头每年出口量在30万吨上下,占据全球橘子罐头出口贸易的80%。
罐头这个看似传统的食品加工行业,是我国最早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产业之一,小小的中国罐头早已销往近200个国家和地区。起初是“舶来品”,如今我国多年位居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地位。浙江台州的“一罐”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橘子罐头出口加工厂。
1958年,国营浙江黄岩罐头食品厂(以下简称“黄罐”)成立,这是黄岩罐头产业发展的起点,也是水果深加工行业在台州生根发芽的开端。“黄罐”的厂子设在黄岩城关大马巷的一处民宅里,工人们土法上马,蒸笼杀菌、手摇封口,第一次用黄岩“本地早”生产出柑橘罐头10.8吨,其中出口的就有7.71吨。
由于市场与体制等原因,“黄罐”发展一落千丈。在国内,橘子罐头一度成为大家拜访长者或者慰问病人时少不了的好礼品。不过后来,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的新鲜水果,水果罐头也就不稀奇了。与此同时,企业改制后,如今的“一罐”就是当年“黄罐”的第一车间,专攻海外市场。
黄洪舸大学毕业后进厂,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也参与见证了我国的水果罐头横扫全球。“橘子罐头是中国罐头出口清单中的‘明星’单品,‘一罐’的橘子罐头在整个出口市场的份额一直保持在10%—15%,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了50%。”
成绩在眼前,但不可高枕无忧。罐头加工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需求量大,橘子的剥皮、分瓣,枇杷的去皮、去籽、去膜,黄桃的劈开、挖核等等,这些基本都是靠手工操作去完成的。黄洪舸很有危机感,“50年前,日本的橘子罐头年产量约20万吨,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鼎盛时期,日本本土有259家橘子罐头厂。到现在,因为劳动力成本上涨,只剩9个公司、11家工厂,橘子罐头年产量不足1万吨。”
这些年,用工问题也逐渐成为我国罐头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机器换人”是值得尝试的思路之一。我国曾有罐头厂从西班牙引进柑橘的自动化设备,但忽略了国内外柑橘品种不同,西班牙基于水力冲力技术的设备并不适合中国的宽皮柑橘。“一罐”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张俊博士团队合作,引入柑橘自动剥皮机、柑橘自动分瓣机等智能化设备,同时也引进其他国际、国内先进的现代化自动设备,比如橘片及多色果肉自动装杯机、水果杯自动包装机、机械臂自动包装系统等。
“10年前,我们生产旺季做2万吨罐头要招三四千名工人,这几年,随着生产线不断改造、增加自动化设备,用工量明显减少,只要招两千名工人便能完成3万到4万吨的罐头产量。”黄洪舸说。
若从1958年算起,“一罐”已过花甲之年,如何赢得年轻人的青睐,是近两年黄洪舸要费心思答好的新命题。他们的尝试很多:用白葡萄汁、梨汁、苹果汁、柠檬汁等推出纯果汁的水果罐头;用甜菊糖、罗汉果等天然提取物以及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等代糖来代替蔗糖,推出低糖、无糖甚至清水的罐头产品;水果与运动营养相结合的能量水果泥、维生素果吸、运动能量胶等新品和运动营养食品等。
这几年,黄洪舸开始琢磨品牌的事,“最终还是要做自己的品牌,提升附加值”。过去深耕海外,无法直接触摸市场,随着预制食品走热,罐头行业在国内市场又迎来久违的机遇,现在国内市场的巨大空间提供了锻造产品和品牌的机会。
“期待中国的罐头品牌在国际市场大施拳脚。”黄洪舸说,把中国罐头带着更鲜明的中国标签走向世界,他很有信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